據西安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的消息,《西安市支持光伏產業鏈能力提升實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簡稱“《方案》”)于5月15日正式印發。
《方案》通過系統性政策設計,將氫能產業納入光伏產業鏈延伸的重要方向,既強化了光伏產業的競爭力,也為氫能行業提供了技術突破、裝備制造和場景應用的支持,形成“光氫協同”的產業生態。
四條政策與氫能相關
梳理后可發現《西安市支持光伏產業鏈能力提升實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中,與氫能行業直接相關的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:
(圖片來源:《西安市支持光伏產業鏈能力提升實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)
⒈推動光伏制氫裝備發展
《方案》明確提出“緊抓光伏發電制氫市場需求,鼓勵企業擴大產業規模,提高制氫裝備研發和制造能力,促進光伏制氫裝備制造產業發展”。
這一政策直接將光伏產業鏈與氫能裝備制造結合,通過產業規模擴張和技術提升,推動光伏制氫裝備的本地化生產和應用。
⒉支持氫能核心技術攻關
在“加強核心技術攻關”部分,《方案》要求氫能企業圍繞高性能陰離子交換膜材料、自支撐活性材料等關鍵技術開展研發,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。
同時,鼓勵光伏、氫能、儲能企業主導制定國際、國家(行業)標準,對主導制定標準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。
⒊探索光伏制氫儲氫加氫站建設
在“推進光伏綜合能源示范”任務中,《方案》提出“在氫燃料電池重卡短倒運輸場景探索建設一批光伏制氫儲氫加氫站”。
這一舉措將光伏發電與氫能儲存、運輸、應用環節結合,形成“光-氫-儲-用”一體化的綜合能源系統,為氫能在交通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提供基礎設施支持。
⒋氫能裝備制造企業專項獎勵
《方案》對氫能裝備制造企業的新建項目、技改項目及貸款給予明確資金支持:
⑴新建項目: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(含)以上的氫能裝備制造項目,按投資額10%給予最高6000萬元獎勵;1億-5億元項目按15%給予最高5000萬元獎勵。
⑵技改項目:設備投資額10億元(含)以上的氫能裝備制造技改項目,按設備投資額8%給予最高1.5億元獎勵;1億-10億元項目按10%給予最高6000萬元獎勵。
⑶貸款貼息:對營業收入正增長的氫能裝備制造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貸款,貸款額1億元(含)以上的按LPR的50%給予最高1000萬元貼息。
整體而言,《方案》體現了當下西安構筑“光伏+氫能”綠色能源生態的基本路徑:
⒈技術融合:通過光伏制氫裝備發展,實現“綠電”向“綠氫”的轉化,推動氫能產業低碳化。
⒉產業鏈協同:強化光伏與氫能企業合作,形成“制氫-儲運-應用”閉環,降低氫能成本。
⒊場景拓展:以“光伏+氫能”示范項目為抓手,探索氫能在交通、工業等領域的商業化路徑。
通過技術融合、產業鏈協同、場景拓展等多維度協同,西安將光伏產業鏈延伸至氫能領域,形成“光伏+氫能”的綠色能源生態,助力西安市構建零碳產業體系。
西安構建綠色能源生態
事實上,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北地區工業重鎮,西安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、深厚的制造業基礎和 “雙碳” 目標下的能源轉型需求,西安已將氫能產業視為培育新動能、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。
公開資料顯示,近年來,西安市通過頂層設計規劃、專項政策扶持、技術攻關突破和場景示范應用,已在氫能領域形成了 “政策鏈、產業鏈、創新鏈、資金鏈” 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。
⒈政策先行: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
西安對氫能產業的布局始于2020年,通過近三年密集出臺的專項政策,逐步明確了 “技術研發 — 裝備制造 — 示范應用 — 生態構建” 的發展路徑,形成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的政策閉環。
最早在2020 年9月,西安發布《西安市加快推進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》,這是西北地區首個省級層面的氫能專項政策,明確提出 “到 2025 年初步形成氫能產業體系,燃料電池車輛示范規模達到 5000 輛以上” 的目標。方案聚焦 “制儲輸用” 四大環節,提出支持氫能裝備制造、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、建設加氫站網絡等 12 項重點任務,并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。
2022 年是西安氫能政策的 “落地深化年”。《西安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(2022—2035 年)》出臺,首次提出 “打造‘一核兩帶三基地’的空間布局”(“一核” 即西安高新區氫能核心研發區,“兩帶” 即沿渭河、涇河的裝備制造帶,“三基地” 即制氫、儲運、應用示范基地),并設定 “到 2025 年氫能產業產值突破 100 億元,2035 年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” 的目標。規劃特別強調 “綠氫” 發展路徑,提出 “依托光伏、風電資源優勢,推進‘光伏 + 制氫’一體化項目,2025 年綠氫產能達到 1 萬噸 / 年”。
2024年,《西安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24—2030 年)》中還將燃料電池汽車列為 “雙輪驅動”(純電動 + 氫燃料)的重要組成部分,提出 “到 2030 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 5 萬輛,建成加氫站 100 座以上”,并規劃在高陵區、鄠邑區建設氫能重卡示范園區,在西咸新區建設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基地。
⒉成果斐然:氫能產業生態初具規模
在政策持續賦能下,西安氫能產業從技術研發到裝備制造,從示范應用到生態構建,均取得突破性進展。
⑴技術研發:核心環節實現自主突破
西安擁有西安交大、西北工業大學、中科院西安分院等 10 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,在氫能領域形成 “基礎研究 — 應用開發 — 工程化” 的全鏈條創新能力。
例如,在燃料電池領域:西安交大研發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達 4.0kW/L,接近國際一流水平(豐田 Mirai 電堆功率密度 4.4kW/L),相關技術已在陜汽控股的重卡車型上應用;陜西科技大學開發的高性能雙極板,使燃料電池壽命提升至 1.5 萬小時,滿足商用車長周期運營需求。
⑵產業集群:“裝備制造 + 場景應用” 雙輪驅動
西安已形成以高新區、經開區、航天基地為核心的氫能裝備制造集聚區,聚集企業超 50 家,涵蓋制氫、儲運、燃料電池、整車制造全產業鏈。
以制氫裝備為例,目前隆基綠能、陜鼓動力、中船重工710所等企業形成堿性電解槽、PEM 電解槽、壓縮機等產品矩陣,2023 年產能達 5GW,占全國15%市場份額,其中隆基綠能堿性電解槽全球出貨量前三。
⑶創新生態:資本助力與人才集聚雙輪驅動
西安設立20億元氫能產業基金,重點支持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,2023 年以來,派瑞新能源、氫易動力等企業累計獲得股權融資超 15 億元。同時,依托 “秦創原” 創新驅動平臺,建成氫能領域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5 個、院士工作站 3 個,累計引進氫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團隊 20 余個,形成 “高校研發 — 平臺轉化 — 企業應用” 的創新閉環。
未來,西安氫能產業的突破點在于進一步打通 “綠電 — 綠氫 — 綠用” 鏈條,推動光伏、風電與制氫、儲能的深度耦合,探索氫能在建筑、航空等領域的應用場景。
隨著技術成本下降、政策紅利釋放和市場規模擴大,西安氫能產業有望在2025年實現“產值破百億、裝備占全國、示范成標桿”的目標,成為引領西北地區能源轉型的 “氫能新極”。
聲明:
· 本文內容未經授權不得擅自使用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保持信息完整性。
· 本文內有的信息、圖片或素材,如無意中侵犯某方的知識產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· 本文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